破解企业内卷难题,关键在于这一点
发布时间:2022-04-06
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可以执着,前提是执着的事情必须是正确的。如果过分固执,对某些内容极度看重,可能会失去对事物进行整体判断的能力。
如果在一些错误的事情上坚持己见,那么对于企业或者个人的发展而言,非但没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反而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让企业或者个人在“内卷”的旋涡中越陷越深,无法脱身。
那么我们该如何冲破“内卷”,实现企业和个人的持续发展呢?希望今天这篇文章能给你启发。
作者:王为 来源:华章管理(ID:hzbook_gl)
01
打破内部思维,冲出“内卷”
无论“内卷”的表现形式如何,归根结底都是人们自身的思维狭隘、封闭所导致的。
如果我们再往深处思考,就会发现,在狭隘和封闭的背后,是内部思维在作祟。
举个例子,在娱乐圈当中有一种很特殊的现象,明星的粉丝会主动聚合成一个团体,去支持和维护自己的偶像,通常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饭圈文化”。
在平时,“饭圈”当中粉丝们只是积极主动地与偶像互动。可一旦自己喜欢的明星被爆出某些负面新闻,粉丝们就会闻风而动,到各大互联网社交平台去支持、维护自己的偶像,甚至会通过恶意打击、抹黑别人的方式来转移公众注意力。即使最后负面新闻得到了官方的证实,粉丝们还是会坚持不懈地去为偶像“洗白”。
这其实就是典型的内部思维,因为你喜欢一个人,觉得TA是完美的,所以即便TA犯了错,也不允许任何人说一句坏话,即便错误非常严重,也是可以原谅的。站在第三方的角度来说,犯错就是犯错,无论怎么洗白都无法更改事实。
同样的道理,当朋友和你谈论某种类型的产品时,你会下意识地推荐自己常用或者比较喜欢的品牌。朋友和你的消费水平、消费观念其实并不一定相同,你能够接受并且非常喜欢的东西,未必适合对方,也未必是对方喜欢的类型。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在内部思维的影响下,我们常常会做出一些错误的判断和选择。而在错误的判断和选择的基础上,我们会在很多无意义的事上耗费大量的时间,最终在“内卷”的旋涡中自我消耗。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打破内部思维的限制,利用外部思维来冲破“内卷”呢?
02
因为执着,所以思维内化
在讲解具体的方法之前,我们必须先明确人们的内部思维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只有了解了问题的根源,才有彻底根除的可能。
在我看来,是人类自己的执着导致了思维内化。
道理很简单,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当我们执着于某件事情,将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件事情上时,自然会忽略很多外部因素的影响。
很多企业在设计产品和营销方案的时候,都是从主观出发去揣测消费者的喜好和需求。企业的想法,很多时候不能代表广大消费者的意愿。而且,从心理层面来说,产品相当于企业的“孩子”,企业常常只看得到产品好的一面,忽略它存在问题的地方。
举个例子,在随身听出现之前,人们想要听音乐只能购买磁带,通过录音机播放。录音机的体积较大,不方便携带,这一点大大限制了人们享受音乐的自由。因此,当既能播放歌曲又能随身携带的随身听出现时,虽然价格昂贵,却依然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伴随着这个产品风靡全国的还有一个品牌,那就是索尼(SONY)。
虽然从时间线来看,随身听在国内开始流行是在20世纪90年代,但早在1980年,荷兰的菲利浦公司和日本的索尼公司就已经联合开发出了更优质的声音文件存储介质,也就是CD(小型镭射盘)数字光碟。相对于磁带来说,CD能够存储的声音文件更多,更加耐用,而且音质更好。
虽然CD的优点非常突出,但索尼早期推出的CD随身听并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在设计产品的时候,索尼虽然意识到了随身听产品小型化、轻薄化的未来趋势,也考虑到了CD这种全新存储介质的优势,但是忽略了从外部消费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要知道,磁带和CD的价格是完全不同的,虽然CD随身听有很多优点,但仅凭价格上的劣势,就足以劝退当时的大多数消费者。
不可否认,CD是比磁带更优质的存储介质,但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说,索尼过分执着于自己的技术优势,忽略了消费者真实的需求,陷入了内部思维的陷阱当中。
执着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尤其是当我们做出了某种正确但不被公众认可的选择的时候,内心的执着可以让我们将这种正确的事情坚持做下去。
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可以执着,前提是执着的事情必须是正确的。如果过分固执,对某些内容极度看重,可能会失去对事物进行整体判断的能力。
如果在一些错误的事情上坚持己见,那么对于企业或者个人的发展而言,非但没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反而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让企业或者个人在“内卷”的旋涡中越陷越深,无法脱身。
03
外部思维,打破执念
之前在和很多企业经营者沟通的时候,发现他们分析企业发展问题、制订发展战略时,总是喜欢从财务报表入手,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在他们看来,数据是不会说谎的。而实际上,数据虽然不会说谎,但能够展示的内容也非常有限。
假设财务报表中显示企业某种产品的销量一直不见起色,其背后原因究竟是什么?是产品本身的质量不过关,无法取得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还是这种产品类型已经被市场淘汰,和产品本身质量无关呢?
很显然,企业的财务报表只能告诉我们公司内部存在某种现象,并不能展现现象背后的原因,无法告知具体哪里出了问题。如果企业仅根据财务报表分析发展问题,制订发展战略,其结果可想而知,大概率会偏离正确的答案。
更可怕的是,受到内部思维影响的人,很难意识到自己的认知是错误的,即便受到能看透本质的“旁观者”的劝导,也会固执地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这也是内部思维容易导致“内卷”的主要原因。
那么,面对危害如此之大的内部思维,我们应该如何打破执念,冲破“内卷”,实现企业和个人的持续发展呢?
方法很简单,既然从内部出发容易陷入“内卷”当中,那么解决之道自然就是从外部入手,通过客观分析,纠正执念和内部思维。
其实现在有很多企业已经开始通过外部思维的引领打破了内部思维的限制,取得了不错的发展成绩。比如,传统零售业的主要经营逻辑是通过扩张线下门店数量实现利益的增长,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区团购行业飞速崛起,传统零售行业的发展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在这种不可逆的潮流和趋势面前,有的企业选择了顺应潮流变化,通过互联网化成功实现转型。
比如,当前在智能手机市场上,全面屏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对于如何实现全面屏,每家企业都有自己的考量。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全面屏手机有三种:
第一种是挖孔式,也就是在屏幕的边角通过挖孔的方式将摄像头隐藏于其中,以尽量减少其对屏幕的占用;
第二种是水滴式,和挖孔式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的摄像头隐藏在中间,而后者是隐藏在手机上端左右两侧;
第三种是升降式,用一个可升降的平台来承载手机的摄像头。除了这三种,还有小米曾经使用磁悬浮滑动式摄像头,以及最近刚刚面世的屏下隐藏式摄像头等全面屏实现方式。
在所有的方法当中,最不被国内手机厂商接受的,就是苹果最初使用的“刘海屏”模式。当初苹果在针对iPhone X型号的产品进行宣传时,重点强调了新产品使用了全面屏技术,引起了消费者广泛的好奇心。而产品面世之后,却让人大失所望,在屏幕上端中部位置居然还有一块梯形的挖孔,面积大到了影响人们观看视频内容的程度,成为消费者普遍吐槽的对象。
通过这件事,国内的手机厂商也敏锐地意识到,这种“刘海屏”不符合国内消费者的审美,因此在后续设计产品的时候,大家非常默契地避开了这种方式。
其实在企业外部,有很多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市场的趋势,找到未来发展的道路。关键就在于,你能否意识到外部思维的重要性,接纳这些外部思想,并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
如果能够接受外部思维的引领,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客观的人;如果还是沉浸在原来的内部思维当中,就依然逃不出“内卷”的宿命。